|
人的操作系统 · 内篇书单8
发表时间:2021-01-04 22:20 人体是一台生物机器,电脑也是一台机器。不过,电脑的零件是人工制造的,而人的零件是大自然制造的。电脑有操作系统,如果把电脑的概念泛化套用在人身上,那么人的操作系统又有怎样的结构呢? 关于人的操作系统,可以从时空的维度来考虑。从空间维度来看,可以发现一个关于人体的操作系统;从时间维度来看,可以发现一个关于人生的操作系统。人体的操作系统是“体”的方面,人生的操作系统是“用”的方面。“体”的方面,主要是关于人体的结构及其操作模式,以及如何修炼的问题;“用”的方面主要是塑造人在时空中的形态,编织人在时空中的轨迹,以及如何修炼的问题。人的操作系统是一个“体用结合,炼体达用”的系统。
本书单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哲学,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摇篮,主要包括中国、西方、印度等三大分支;第二部分是身,因为中医对人的身体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观,所以用“身”作为关键字,并结合现代科学来理解;第三部分是心,因为佛经对心的研究比较成体系,所以用“心”作为关键字,结合现代心理学来理解;第四部分是行,因为易经通过卦象类比来映射世界形势的盛衰,预测个人位置的吉凶,分析人心的悔吝正邪,指导人行为的进退,自有一个行为体系,所以以“行”为关键字,结合现代天文学、生态学、基因学的天、地、人三个维度来形成一个比较宏大的宇宙观,以理解天人关系。 此处用“身”、“心”、“行”三个关键字来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中医虽然标记了关键字“身”,但是中医自有相应的调节“心之七情六欲”和“行之居处作息”的方法,不过多是围绕“身”来谈论。佛学虽然标记了关键字“心”,但是佛经中也有论述身体修炼的瑜伽和调节行为的戒律等,不过多是围绕“心”来谈论。易经虽然标记了关键字“行”,但是易经中也有论述心性情绪的正邪悔吝,其阴阳理论也广泛体现在中医对身体的调理当中,不过多是围绕“行”来谈论。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分类只是权且粗略地给知识贴上一个标签,并不是对知识所指称的完整实体进行割裂。这三者只是三个观察的视角,而所观察的人体本身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此书单既希望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以表达清楚内篇的整体架构,还希望简洁,因此省去了很多书籍,可谓是挂一漏万。另,限于个人水平和认知,人的操作系统的内篇框架可能还会调整,而且必然有许多知识智慧未曾结识,勉成目录,记而存之。 一、中西印哲学概观 0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此书成稿后,先在清华印为讲义,后送其师友请正付梓。书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比较研究之方法,对理解古今中外之哲学颇有助益。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本书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0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7. 03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6.
赵敦华,男,汉族,1949年08月18日生于江苏南通。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利时卢汶大学哲学博士,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现代西方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威望。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基督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 《西方哲学简史》从希腊哲学开始,以黑格尔哲学结束,选择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现代西方哲学新编》描述了黑格尔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通过哲学史料的排比,重新建构富于思辨性的哲学论证过程。
哲学史不提供现成的真理,它“是一系列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的展览”。西方哲学史是哲学家们爱智慧、求真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历史上任何一个哲学家都要首先理解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转变和持续,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争论和所达到的结论,正是书中的线索所在。 04 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9.
姚卫群,男,1954年4月出生,江苏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北大南亚所,1995年1月在职获得北大哲学系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大哲学系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北大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佛教和东方哲学,较为关注的是佛教的历史与哲学方面的问题,并研究古印度的六派哲学,近年主要研究佛教哲学中的一些基础观念和婆罗门教哲学思想,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印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比较研究”。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一书,全面介绍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1)第一编论述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除了勾画出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之外,还侧重分析了吠陀、奥义书和六师的基本思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起点及其后世思想的形成基础。(2)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主要流派,即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以及近现代宗教哲学。(3)第三编对印度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或基本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如实有与空无、事物形态类别、轮回、解脱、神、思维方式、伦理等观念或理论。 二、身体的视角 05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0. 06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10.
郭霭春(1912~2001),本名郭瑞生,男,汉族,天津人。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诗人。天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曾担任天津中医学院医学史、医古文、各家学说三教研室主任及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医史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并兼任《天津中医》杂志、《天津中医学院学报》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常委、《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等职。从医70余年,在教学、科研、临床上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一代宗师。
郭霭春早年师从朴学大师长洲章钰(式之)先生,史学大师卢弼(慎之),于训诂、音韵、校勘、版本、目录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自24岁起,陆续著有《颜习斋学谱》《补周书艺文志》《续资治通鉴目录》等文史著作,名震史学界。后拜宝坻儒医赵镕轩学医,长期潜心于医史文献研究,成为当代治儒通医之大家。因其博通医、文,1963年,受卫生部之邀,主持“内经整理”之重大课题,耗费20余年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研究,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和《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即为其研究的主要成果。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全书分为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力求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07 原林,王军主编. 筋膜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原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新中医分会副会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广东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全军人体解剖学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科负责人、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负责人、原国家卫生部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第六、第七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编委,广东省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863项目“数字化虚拟人体若干关键技术”、“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负责人;国家973课题“针灸理论的筋膜学说基础研究”负责人;第407次香山科学会议“筋膜学研究”执行主席。2003年开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筋膜学”,是筋膜学研究首席科学家。 王军,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深圳市人民政府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深圳大学筋膜学研究院、深圳大学医学部中医筋膜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为全国高校UOOC联盟《科学中医——筋膜学》课程的负责人及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解剖学和筋膜学,是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筋膜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领军人物。 筋膜学的基本内容是,在人体进化的过程中,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人体的软性支架,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细胞以该支架为基础发挥正常功能,功能细胞的功能活动和生命活动(细胞更新)由支持系统提供支持(营养)和储备(干细胞)。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机体的软性支架,形成有别于现有功能系统的新的功能系统—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本书对于从理论上打通中西医壁垒,融合古今中外中西医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框架性作用。 08 [美]托马斯·W·梅尔斯(Thomas W.Myers)著;关玲,周维金,翁长水主译.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M].第三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0. 托马斯·W.梅尔斯,直接师从Ida Rolf女士、Moshe Feldenkraist先生、Buckminster Fuller先生,以及多位运动与徒手专业的领军人物。他曾在欧洲整骨学校学习过颅内技术、脏腑技术,以及内在运动,这对他的著作颇有影响。作为一名资深的旅行家,托马斯30多年来在多地进行综合手法的实践,包括在伦敦10年,也曾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肯尼亚的内罗比、澳大利亚悉尼及美国的多个城市工作。他是靠前结构整合师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 Integrators)的创始会员。据托马斯·W.梅尔斯自己说,他20岁就会用筷子了,平时学习“道家”,研读易经、爱练太极拳。 关玲,女,1971年出生,博士 。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临床部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疼痛的针灸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的艾灸治疗。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针灸基本功》。发表SCI、MEDLINE和其他论文数十篇。获得军队和国家多项科技奖励。 《解剖列车》描述了人在功能上的整体性,是由连续的筋膜网络构成,形成了“有迹可循”的肌筋膜“经线”。身体的稳定、张力、拉力、固定、回弹及姿势代偿都是通过这些经线来分配的。通过该经线图,本书为徒手和运动治疗师提供了全新、整体的治疗策略以恢复和改善人体姿势与运动功能。
三、心理的视角 09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M].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08.
徐梵澄(1909.10.26~2000.03.06),字季海。原名琥,谱名诗荃,梵澄为其笔名,晚年始用徐梵澄为通名。男,汉族,湖南长沙人。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
1926年考入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由于追求进步,不满学校当局的腐败,写出《谈谈复旦大学》,并投稿于鲁迅主编的《语丝》,由此结识鲁迅先生,也因之得罪当局,进而出国留洋,从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在中国最早成系统地翻译尼采的著作。抗战期间,他先任教于中央艺专,后任中央图书馆编纂,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赴印度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翻译、著述、讲学27年,被誉为“现代玄奘”。1978年底只身回国,经任继愈先生推荐,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
徐先生精通8种古今语言,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尝试以“精神哲学”的进路重新阐释古典,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其学术成就多方面、多领域,但他从不张扬,绝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视名利地位如浮云,不以出现于公众视野为务,不以听不到掌声喝彩为意,只是竟日为学不辍,笔耕不止,不声不响地做着“接续”精神传统的探讨,直至90多高龄生命的终点。 《奥义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汇集了韦檀多时代的许多派别的思想,记述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反映着当时的种姓阶级制度以及教育文化、民间风俗等种种社会生活,同时,还着重探讨了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书中深奥的哲理,证验的思维,奇特的想象力,超凡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藏,无尽的启迪。
10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王建伟,金晖校释.《杂阿含经》校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王建伟(1958~)、金晖(1971~),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师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Kelaniya-Sri Lanka)尊者达默迪纳博士(Ven. Dr. Dhammadinna)学习巴利经典,深入南北传佛教思想、历史之比较研究。创立阿含学苑(Āgamārāma),有《来果禅师年谱》、《生命的真意》等多种著、译作品于海内外出版。2000年初开始,作者倾二人之力专研《杂阿含经》及相关汉、巴原始经论,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杂阿含经校释》(2014年付梓)。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为广大佛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最可靠的《杂阿含经》的新本。 汉译《杂阿含经》为佛教有部较早传本,由东晋法显(334年 - 420年)从斯里兰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394年 - 468年)汉译,是北传四阿含中唯一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与之对应的南传巴利本《杂尼迦耶》则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经的原貌,是现存最古老的佛经。 可点击文章《〈杂阿含经〉校释》(点击此处),查看本套书的详细介绍。 11 赖永海主编.佛教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 本套丛书由赖永海主编,各分册由专人译注。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经典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步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经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种经典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种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和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除了《四十二章经》外,本套《佛教十三经》所收录的佛经以大乘经典为主。 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望月之手指”。 [01]《金刚经·心经》: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佛教经典。 [02]《无量寿经》:净土宗最重要的经典。 [03]《圆觉经》:对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有十分重要影响的佛经。 [04]《梵网经》:影响最大的戒律经典。 [05]《坛经》:一部中国僧人撰写的佛经。 [06]《楞严经》:对中国佛教各宗各派都产生极其深刻影响的佛经。 [07]《解深密经》:解说佛教深层涵义的佛经。 [08]《维摩诘经》: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 [09]《楞伽经》:对禅宗有着重大影响的佛经。 [10]《金光明经》:护国利民之经。 [11]《法华经》:法华宗核心经典。 [12]《四十二章经》:我国最早译出的佛教经典。 可点击文章《佛教十三经》(点击此处),查看本套书的详细介绍。
12 [元明]宗喀巴大师著;跋梭天王·曲吉坚参,卡若堪钦·阿旺饶丹,嘉木样协巴·阿旺尊哲,扎底格西·仁钦顿珠注;宗峰,缘宗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 宗喀巴大师(1357.10.10~1419.10.25),男,青海湟中县人。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 法尊法师(1902.12.14—1980.12.14),俗姓温,字妙贵,男,河北深县人,是现代著名佛教高僧、佛学家、卓越的翻译家、不惧险难的西行入藏求法者,被誉为“当代玄奘”。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此后渐次传播,成为遍及全球的世界性宗教。在佛法的宣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语言系统的佛典。流传至今,最有体系、影响最大的有梵文巴利文佛典、汉文佛典和zang文佛典。在现存各种语言的佛典中,巴利语佛典最为古老,对于研究原始佛教和上座部佛教也最有参考价值。汉译部分主要是早期、中期印度佛教典籍,zang译部分则主要集中于中后期印度佛教典籍。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1357~1419)的代表作之一,由法尊法师(1902~1980)译成汉文。《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佛所授记的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全面而系统地对佛教基本义理的阐述,结合中观学派的空性见解与瑜伽行派的修行次第,将三藏十二部经义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三主要道,并以“三士道”的次第由浅入深地引导行者渐次修习,求证果位,呈现了任何根器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13 [美]Benjamin B. Lahey著;吴庆麟等译.心理学导论[M].第1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06. 14 [美]Robert L.Solso,M.Kimberly,Maclin,Otto H. Maclin著;邵志芳,李林,徐媛,高旭辰,何敏萱等译.认知心理学[M].第8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4. 15 [美]Bernard J. Baars,Nicole M. Gage主编;王兆新,库逸轩,李春霞等译.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建设开始在我国复苏。近30年来的发展也不容易忽视,但是许多心理学教材所传递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还有很多陈旧和支离破碎,其中很多理念含混不清,甚至存在许多错误。鉴于上述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计划从当今美国大学使用频率较高并经历许多版本修定的图书当中,选择相应的教材译本,包括:《心理学导论》《毕生发展》《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研究设计与方法》等。此次动用全系的力量乃至全国兄弟院校的同志一起参与翻译这套系列教材,正是希望全面地更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内容和结构。 吴庆麟,“心理学核心课程教材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已承担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发表论著80余篇部。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教育理论著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材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10项奖项。 《心理学导论》是心理学的入门教材,涉及了心理学科的各个主要分支,介绍了心理学的起源,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的地位,叙述了心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书反映了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就,也是对心理学的最好的普及读本,深入浅出地向初次接触心理学的普通读者完整地勾勒了心理学的蓝图,并为读者解决日常问题提供了方法和线索。 《认知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主体教材,介绍了认知心理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内容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知觉与注意;模式识别;意识状态;记忆过程;知识的表征;心理表象;认知发展等。 《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的目的在对心智和脑这一正在出现的科学问题提供一个总的看法和回顾。尽管大多数的科学研究仍然在运用成熟的心理学概念和方法,但是用各类新的脑成像方法,我们可以更为直接地从脑中看到那些过去只能从行为上来推断的认知和感知的机制。这些方法使我们能够首次实时地观察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大脑在执行认知功能时的变化。上述这些结合了心理学和生物学、医学以及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的观察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惊讶的丰硕成果。对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认识,正在成为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和医学的基本教学要求。本书中提供的“大脑功能框架模型”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组织安排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的内容,实乃学习心理学的一大得力助手。 四、行为的视角 16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最新增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6.07.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男,汉族,霞浦县盐田人,祖籍宁德石堂(今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早年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曾国藩再传弟子尚节之(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吴检斋(承仕)等著名学者。抗战期间南旋闽省,先后执教于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文学学会会长、福建诗词学会会长、中国周易学会顾问等。精研群经子史,尤深于《易》,是著名易学专家。著作有《群经要略》《易学群书平议》《汉易举要》《楚辞全译》《六庵诗选》等。
张善文,男,汉族,1949年出生,福建长乐人。师从黄寿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带头人。兼任国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已出版《周易入门》《象数与义理》《周易辞典》《洁静精微之玄思》《学约斋文录》等专著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周易》是我国传世文献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冠居群经之首。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让人即向往又陌生,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译注(增订版)》以“详细见长”,逐句详加注释,译文通俗易懂,并且做深入而简明的讲解,每卦还有系统的总论。前有长篇导读,后附《读〈易〉要例》,兼具研究性与普及性,是公认的从思想角度译注的《周易》读本。
17 谭晓春,李殿忠.画说周易[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05.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今天它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启迪和影响,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肯定和重视。由于《周易》寓意深奥,文字艰涩,常使人望而却步。
本书以漫画的形式,将《周易》的产生及其内容,深奥的易理与神奇的象数,都作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介绍,能使不同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专业知识的读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中得到启迪和收益。 18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05. 高明(1926.12~2018.01),字诚之,男,天津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文研究会学术顾问。高明先生的主要著作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高明先生热爱学术,淡泊名利,长期从事古文字学研究工作,为中国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思想巨著。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魏晋以来,老子传本众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未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帛书老子,是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德》《道》两篇文章的成书年代先后,分别命名为《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 1993年,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出土了的郭店楚简《老子》,根据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中有很多古籍,其中有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名,分别是《太一生水》、战国时代的《道德经》甲乙丙三个版本、《说之道》。楚简的《道德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全文中有60句和通行版《道德经》不同,楚简中的风格更加古朴,比《帛书老子》更为古老,故阅读《帛书老子校注》时,可上网搜索“郭店楚简老子原文”进行参照。 此外,还有上博的竹简,但学界有争议,认为有作假的嫌疑,此处记而知之。 19 胡中为编著.普通天文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胡中为,天文学家。南京大学天文系,退休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美国行星学会会员。曾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天体物理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太阳系分支副主编,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研究员,《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天卷》编委。出版有《天文学教程》、《普通天文学》、《太阳系演化学》、《行星科学》、《美妙天象——日全食》等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奖“哈雷彗星观测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太阳系演化研究”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其《行星科学》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好评。 《普通天文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天文知识。绪论简介天文学的发展和字宙概观,用十二章依次阐述天球和星空、天体运动和距离测量、天体辐射和天文探测、地球和月球、行星和卫星、小行星和彗星及行星环、太阳、恒星世界〔包括双星、变星、中子星、黑洞等)、银河系(包括星团、星云)、星系和宇宙学、宇宙发展史、宇宙生命和地外文明。书中图例丰富,附录有重要数据资料及参考书目。现代天文知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认知方法论,提高素质修养。本书是大学公选课教材,还可用作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以及其他读者阅读。 20 [美]Eugene P. Odum,Gary W. Barrett著;陆健健,王伟,王天慧,何文珊,李秀珍译.生态学基础[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奥德姆(EugenePleasantsOdum,1913.09.17~2002.08.10),E.P.Odum,美国生态学家。1913年9月17日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1934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37~1939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教;1939~1940年在纽约州埃德蒙·奈尔斯爱斯基摩人保护区任生物学研究员。1940~1957年在佐治亚大学先后任助教授、教授,并于1957年任该大学阿鲁尼基金会动物学教授;1961年任该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他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他与其弟H.P.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作为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他编写的《生态学基础》(1953,1959,1971;1983更名为《基础生态学》;2009沿用最初的书名《生态学基础》)一书被世界各国学界所采用。此外,他在鸟类生态、脊椎动物种群以及河口、湿地生态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他的著作还有《佐治亚鸟类》(1945,与Brimley合作)、《北卡罗来纳博物学家》(1949)。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1964~1965年被选为美国生态学会主席。1945年获佐治亚州迈克尔奖,1977年获泰勒生态学奖,1987获瑞典皇家科学院克雷福奖。 G.W.巴雷特(Gary W. Barrett)是佐治亚大学动物学/生态学博士(1967)。曾任迈阿密大学生态学特聘教授(-1994)、佐治亚大学生态研究所主任(1994—1996)。兼任美国科学基金会生态学项目主任(1981—1983),美国科学促进会资深会员(1990),国际景观科学学会(IALE)美国分会主席(1988-1990),美国生态系统研究组织主席(1995-1996)及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主席(1998)。他创建了迈阿密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生态研究中心。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60余篇。获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IBS) )杰出领导奖(2000)、IALE美国分会杰出景观生态学家奖(2001)。 《生态学基础》,生态科学的最经典教材!《生态学基础(第5版)》主要内容:OdumE.P.是20世纪生态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生态学基础》在出版后的50年内,始终是首选‘的教学参考书,它影响了全世界几代生态学家。本版坚持了经典的整体论方法,强调基于等级理论的多层次方法,注重将生态学原理用于解释人类面临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历史,生态系统概念与系统能量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节因素与过程,种群、群落、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生态系统发育,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思维。 21 [英]理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译.自私的基因[M].40周年增订版.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10.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年3月26日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学家。200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是英国重要的科学作家,他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长按·识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