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模式 · 舍身之勇,舍生之志2
发表时间:2020-08-07 00:42 目录 一、何为苦乐? 二、趋乐避苦,人之本能 三、弃乐赴苦,延迟满足 四、无乐无苦,当下自足 五、大道的指引 六、舍身之勇,舍生之志 七、结束语 八、参考文献 正文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能。趋向于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物,逃避让自己感到苦恼的事物,这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的本能通过身心的苦乐来判断事物的利害,通过趋乐避苦来趋利避害,从而提高生存的几率。 但是,苦乐与利害并不总是严格对应的,苦的并不总是有害的,乐的也并不总是有利的,有时候需要超越趋乐避苦的本能,而弃乐赴苦,甚至超越苦乐。 一、何为苦乐? 何为苦?何为乐?苦乐是生命对所处情境的一种感受评价。人生必有顺境和逆境。所谓顺境,在于境与心相顺;所谓逆境,在于境与心相逆。境与心相顺时,心气畅达,舒适快乐,就是“乐”;境与心相逆时,心气压抑,烦恼痛苦,就是“苦”。有些情境不是顺境也不是逆境,那么对应的就是“不苦不乐”。佛教把苦、乐、不苦不乐合称“三受”。受者,领纳外境也。 对于苦的类型,佛教有一种“三苦”的说法: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指身体感受到的苦,如寒冷、饥饿、疼痛等;坏苦,指快乐的情境坏失消离之后产生的苦,如喜欢的事物离去,刚中的500万彩票掉火里烧没了等;行苦,指世界运行不歇(熵增),一切事物都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如生老病死难以预料、美好容颜难以恒久等。 需要注意的是,苦乐是对自身感受的一种评价,而不是引发苦乐的事物本身。比如,不小心被针扎手而痛苦,并不是针是苦的,也不是人苦的,而是人被针扎了之后产生了一种感受,人把这种感受评价为苦。苦不是针固有的,也不是人固有的, 而是人、针及各种情境因缘汇聚而产生的。 二、趋乐避苦,人之本能 趋乐避苦是一种受当下苦乐驱动的行为模式。 大脑中存在一个专门的奖赏系统,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的激活就是一种“奖赏”。大脑会自动地优先处理能够激活这些神经元的行动。在两个可能的行动中,人会自发地选择奖赏更大的那个,也就是说,会自发地选择那个更能刺激奖赏系统的行动。 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人便会自发地“趋乐”,而当人感到苦的时候,逃离苦便是一种乐,所以“避苦”也可以看做是“趋乐”。趋乐与避苦就像硬币的两面,有所追求便有所逃避,同样地,有所逃避便有所追求。 如果某个事物让人感到愉悦快乐,大脑就会促使身体接近这个事物或继续这种行为。如果某个事物让人感到苦恼,大脑就会促使身体远离这个事物或停止这种行为。 由于苦乐是对当下感受的直接体验,而体验通常是即时的,所以这种趋乐避苦的行为偏向于一种短期的行为。 三、弃乐赴苦,延迟满足 趋乐避苦是一种本能行为,但是人并不总是趋乐避苦,有时候也会弃乐赴苦,放弃快乐的诱惑而赴身艰苦的征程。 比如,考试前的挑灯夜读、推进项目时的疯狂工作、为了健康而坚持运动等。这说明:人可以超越“趋乐避苦”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弃乐赴苦”的行为模式之中。 大脑中有一个执行系统,是由若干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大脑的执行系统可以记住任务的规则,协同其他脑区进行行动,评估目标的吸引力,选择目标、安排任务的优先次序、规划任务等,还能够控制冲动,拥有抑制自动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大脑执行系统凭借这种组织和计划的能力,得以从一个更宏观的、整体的层面来处理事情,从更加全局的角度进行行动的规划设计。这使得人可以在长期视角或目标的引领下,超越眼下局部的的苦,而去追求更加长远的乐。这就有了“弃乐赴苦”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长期意义上的趋乐避苦。 四、无乐无苦,当下自足 无论是趋乐避苦,还是弃乐赴苦,毕竟还是被苦乐所系缚。 有乐有苦,无乐无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苦与乐是阴阳相生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如果追逐乐而不得就会有“求不得苦”;如果逃离苦而不得也会有“求不得苦”,有求皆苦。如果追逐乐并且得到乐了,但因为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所以乐也会坏灭,因此当失去乐的时候也可能感到苦。如果要追逐乐,就要面临苦,只有不追逐乐,才能避免苦;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如果要追逐乐,就要做好承受苦的准备;如果要避免苦,就要做好舍弃乐的准备。所以说,有乐有苦,无乐无苦。 更进一步地,如果把“无苦无乐”作为一个追逐目标的时候,那么得不到“无苦无乐”也可能会面临“求不得苦”。只要自己还在追逐或逃离,就会产生苦乐。 追逐或逃离的过程就是产生苦乐的环境,而苦乐也会反过来促进追逐或逃离,这是一个循环。相反地,当自己的心不再追逐或逃跑的时候,苦乐的束缚也便消失了。之所以有苦乐,是因为自己有“求”于苦乐;如果“无求”于苦乐,苦乐还能怎么奈何自己呢?因为自己无求于苦乐,所以当下便是自足的。 当自己的心受限于苦乐的时候,世界是用苦铸就的墙,用乐铺就的路,自己似乎必须按照苦乐的地图走,追逐乐的路,逃离苦的墙。而当自己的心不受限于苦乐的时候,苦乐的墙和路便形同虚设,自己可以径直穿越苦乐的墙或路,而不必非按照苦乐划定的道路走,或进或退,或急或缓,或行或止,或隐或显,自在无碍。苦乐的墙和路仿佛梦幻泡影,如同空幻。心不执著于苦乐,苦乐也无挂碍于心。《达摩血脉论》说: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他不得。 五、大道的指引 心无挂碍并不意味着放弃生活,反而是帮助自己面对生活,面对追逐中的裹挟、逃离中的逼迫,以及生活中那些不可预见的变化,让身心回归其自在的本位。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终究是会动的,也终究是要动的,如果不用苦乐驱动自己动,那么自己这个生命怎么动起来呢?人生又要以什么为指引呢? 道家以“道”为指引,讲究“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天地万物皆有其自然秉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可强而逆之。因此,以天地万物自性为先(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种),而不敢为天下先,故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儒家以“仁”为指引,讲究“一体同仁”,允执厥中,以和为贵。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发端,充养仁爱之心的火苗,使仁爱照耀到天地万物,爱己则爱人,爱己则爱天下万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不能夺。”眼光格局放大了,许多事情就变成小事了,自然不放在心上。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有大我,有大我则小我之私欲能去,而能允执厥中,以和为贵。 佛家以“觉”为指引,讲究“自觉觉他”,依止胜义,随缘度化。妙明觉性,众生都有,但因无明遮蔽,不见本来面目,颠倒妄想,执著挂碍,而生烦恼。因此,依止最殊胜的义理,对内破执,对外扫相,破除迷障而如实照见,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因有大智而不住轮回,这是“自觉”;但又因有大悲而不住涅槃,于是随缘普度众生,这是“觉他”。 梁漱溟先生说:“人生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内心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符合自然规律,参与生态循环,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涉及“道”。人是社会中的一种动物,有着七情六欲,进行人际交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涉及“仁”。人是精神中的一抹觉性,觉察森罗万象,能够明心见性,处理人与内心之间的关系,就涉及“觉”。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只有大道才有这“一以贯之”的本事吧! 古圣先贤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的智慧,以供后人参考借鉴。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指引,可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也可以探索构建自己独特的人生指引。 六、舍身之勇,舍生之志 大道不远人,存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道又路漫漫,需要上下而求索。大道虽大,形于毫末;大道虽长,始于足下;只要迈开腿,就是在路上。 人生于宇宙之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四方上下属于空间维度,往古来今属于时间维度。人是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一种生命体,在践行大道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如果说空间对应人的身体,那么时间就对应人的一生。空间中存在万物,刺激人的感官,挑动人的情绪,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和范围。时间长河中又可以冒出各种想象和可能,让人产生各种预测和期待,希望和绝望。人可能会基于自己的认知判断、情绪好恶、活动能力等来判断事情可行不可行,可行的对自己来说就是路,不可行的对自己来说就是墙。于是,时空(时间和空间)仿佛是一幅高低起伏的地形图,有的地方不容易通过,有的地方则比较好走,而人则是依靠自己蕴含的能量在这个起起伏伏的时空地形中穿行。 《庄子·逍遥游》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近郊去,吃完饭遛个弯回来,可能肚子还不饿;到百里之外去,头一天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这说明,越是要走远路,越是要投入很多时间和资源。 那么,一个生命能够投入的全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生命在空间上的身体和时间上的一生。生活中极少有事情的分量能比得过自己的身体和一生。当用自己的身体和一生作为“资粮”去撬动天平的时候,能够发挥很大的威力。于是,时空地图上那些原来觉得“不可行”的地方仿佛变得“可行”了。 当一个人打算付出生命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舍身之勇。常言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当自己能以舍弃生命的决心来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获得极大的勇气。《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 当一个人打算付出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舍生之志。舍弃自己的一生,或者说投入自己的一生去做一件事情,这样可以产生坚定的志向。李时珍立志重新编写一本中草药的专著,他从34岁起,经历千难万苦,历时27年,终于在60岁时编著完成《本草纲目》。 人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有时候会习惯性地说“我不能做,我不会”,似乎这种“不能做”是一种根植于骨子里不能改变的东西。可是换一种问法,“如果让你投入自己的生命和一生就只做这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做?”,这个时候的回答可能就变成了一句很自信的“那还不能吗?肯定行啊!”那好,现在也不要你的命,也不要你的一辈子,半辈子行不行?二十年行不行?十年行不行?……从一个“能”的起点出发,这样就有能量了,之后可以逐渐调整时间跨度。 舍身之勇和舍生之志,并不是鼓励人去放弃自己的生命和一生,而是要调整心态。生活中,有时候做事情的心态是想投入的少一些,收获的多一些,这种心态就会让事情看起来变难;而舍身之勇和舍生之志的做法正好相反,是要投入生命的所有,而去做一件事情,这种心态就会让事情看起来变简单,从而激活一种源于内心的强大能量。 有时候人会有很多欲望,什么都想要,这就不得不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分散掉。《鬼谷子》说:“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所以取舍很重要。大舍,大勇;大舍,大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虽只一瓢,却已三千。 七、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人面对苦乐的不同行为模式,对内以“无苦无乐”破除“苦乐的地图”,对外以“舍身之勇,舍生之志”破除“时空的地图”,以期对“身、心、行”的修炼有所帮助。 最后要说,虽言破除,亦无所破,以无分别故,以无执故,以无为故。 八、参考文献 [1] 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 (美)Bernard J. Baars,Nicole M. Gage主编;王兆新,库逸轩,李春霞等译.认知、大脑和意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5. [4] (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 [5] 梁启超.儒家哲学[M].长沙:岳麓书社,2010.8. [6] 赖永海主编.佛教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长按·识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