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模式 · 试试,再试试2
发表时间:2020-07-28 20:12 《论语·雍也上》: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孔子的弟子冉求向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道理,我是力量不够啊。”孔子说:“要真是力量不够,也是走在半道上才荒废。现在你是自我设限,不肯走。” 自己的力量够不够,不是仅凭自己主观想象说出来的,而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试出来的。 想象毕竟空幻,真相需要行动 人凭借想象可以对一些事情做出大致的估计,但这个估计毕竟只是一个推测,并不能等同于真相。如果一味地执著于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行动就会被自己的想象给限制住。 无论是被想象所吸引而围绕着想象转圈,还是与想象较劲而徘徊在想象周围,实际上都造成了自己围绕着想象转圈的事实,都是被想象所系缚。这相当于自己用自己的想象给自己构建了一个无形的思想牢笼。 要突破想象的牢笼,就要让想象回归它的本位,只把想象当想象。想象是存在于人心中的,真相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想象与真相并不等同。想象的世界毕竟只是大脑构建出来的空幻的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不把想象当作真相来看待,而只把想象当作想象来看待。无需评价想象是好的或者坏的,只是如实地看待想象,而想象则自在其所在。想象是想象,人是人,笼子没了。 既然想象只是想象,那么想象与真相之间是否相符就不是仅凭想象就能独断的,这需要实际行动来检验。 得失自有天命,试试又有何恐 打破想象的牢笼,转入行动层面,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在转到行动层面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担心得失而产生情绪上的阻力,“我能够理解‘想象并非真相’这件事,但是我害怕做不好”,进而导致不肯行动。 首先,因为害怕做不好而不肯行动这不是错,反而是好事情,因为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一颗希望把事情做好的上进心和一颗担心做不好而造成损失影响的负责任的心。 再者,要保证事情必然做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鬼谷子·摩篇》说“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谋划最难的是周密,游说最难的是让对方全部听取自己的意见,做事最难的是保证所做之事必然成功。发射火箭还有可能失败,走路还可能摔跟头,自己可以追求完美,但是还是要在心里给生活中的不完美留一个位置。宽容事情,也宽容自己。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宽容的心态,给自己一个机会,试一试。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把得失看得那么重,得到了固然很好,失去了也不强求。心中容得下得和失,得失便不是挂碍了。《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心中没有牵挂滞碍,就不害怕了;不害怕,就容易行动了。 事情百转千折,我自好事多磨 做事情,试一试,结果没做成,怎么办?这个时候要认识到:事情做一次做不成,并不意味着事情就做不成。一次做不成,可能多次以后是可以做成的。因此,“事情一次没做成就算失败”的评价方式并不普遍适用。 一件事情某一次没有达到目标,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情没有往前推进,可能这件事情还是处于过程中。这就像吹气球一样,要把气球吹饱,每一次尝试能吹多少气是自己说了算的,至于气球能容纳多少气是气球说了算的,所以最终自己要吹多少口气才能把气球吹饱并不是一个定数,可能要连吹好几口气才能把气球吹饱,而自己每一次的尝试都其实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再比如登山,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山峰最终登上山顶,而不是用山峰的高度去丈量自己把自己压瘪。做事情,就像是在用自己丈量事情。 因此,可以跳出事情必须一次性做成功的思维怪圈,用好事多磨的心态去做事情。做好“磨”的心理准备,当事情遇到波折的时候自己更容易保持镇静和耐心,百折不挠。试一试,不行就再试试。累了就歇一会儿,歇好了再继续。 如同水走迷宫,试试或能走通 试一试,再试试,既没有认为想象是对的或错的,也没有认为事情一定能做成或一定做不成,既不冒进,也不轻言放弃,而是以一种不加评价的心态去做事情。就像水在地面上流动,水不是因为知道有路才流动,而是在流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路;水不知道要流向哪里,但是最终一定会流向哪里。 假如有一个迷宫,让水从一个口流进去,水最终一定会从另一个口流出来。水不知道迷宫的出口在哪里,也不知道迷宫的路在哪里,可是水为什么能走通迷宫?这很有趣。水告诉我们,想不清楚也可以试一试,不知道走不走得通也可以试一试。有时候事情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试一试,向水学习。 思考题:水不知道迷宫出口在哪里,也不知道迷宫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还能走通迷宫? 参考文献 [1]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4. [2] 许富宏撰.鬼谷子集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3] 赖永海主编;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11. ![]()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长按·识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