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单|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续编》38
发表时间:2021-12-29 11:02 目录 一、《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出版缘起 二、《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书目 三、图书信息
一、《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出版缘起 《新编诸子集成》丛书,自一九八二年正式启动以来,在学术界特别是新老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已形成规模,成为学术研究必备的基础图书。丛书原拟分两辑出版,第一辑拟目三十多种,后经过调整,确定为四十种,今年将全部出齐。第二辑原来只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规划,受各种因素限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项目已经列入第一辑出版,因此我们后来不再使用第一辑的提法,而是统名之为《新编诸子集成》。
随着《新编诸子集成》这个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丛书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其延续的《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现在正式启动。它的立意、定位与宗旨同《新编诸子集成》一脉相承,力图吸收和反应近几十年来国学研究与古籍整理领域的新成果,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提供更多的子书品种和哲学史、思想史资料。
《续编》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积少成多,不设拟目。希望本套书继续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支持。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〇〇九年五月
二、《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书目 (截至2021年底,共29种) [01]《荀子简释》梁启雄著. 中华书局,1983-01. 本书以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为底本,增补二十余家中外学者的校释,削繁就简,择善而从。作者按语多用语体文释义,浅近易懂。
[02]《鬼谷子集校集注》许富宏撰. 中华书局,2008-12-17. 《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的理论著作,也是现存纵横家的唯一子书。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是“在充分探索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一部书”。然而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讥诋者甚多,甚至认为它是伪书。作者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通过与出土简帛文献的比较,论证了《鬼谷子》不伪,确是鬼谷子与其弟子所作。为《鬼谷子》正名,探讨它的价值。这本《鬼谷子集校集注》是当代学者关于《鬼谷子》研究的一本比较全面的著作。作者花费了较多心力,将所能搜罗到的各家校注汇集在一起,并加入自己的按语。或对所引之校注进行阐释,或驳斥成说,独抒己见。附录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包括鬼谷子佚文、历代官私书志著录、历代序跋、鬼谷子书目与版本、历代辨伪、生平资料与有关传说、鬼谷子韵读、鬼谷子校记等内容。几乎将有关研究资料都罗列出来,实属难得。
[03]《韩子浅解》梁启雄著. 中华书局,2009-07. 作者甄采了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的精粹,又选录了二十余家中外学者的注解,加上自己的心得,对《韩非子》作了校勘注释。
[04]《新辑本桓谭新论》[汉]桓谭撰;朱谦之校辑. 中华书局,2009-09-25. 本书是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吸收清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对汉代思想家桓谭的著作《新论》作的一个全新的校辑本,内容更全,编排更合理,按照原书篇目厘为十六卷,并附有参考资料,是迄今为止一部最好的辑本。
[05]《风俗通义校注(上下册)》[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 中华书局,2010-05-24. 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本书主要记载汉代风俗习尚。本校注本除校正文字讹误外,对书中语词、人名、地名等作了注解。
[06]《论衡校读笺识》马宗霍著. 中华书局,2010-06-12. 本书是继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之后,又一部研究王充《论衡》的力作,对前述两部书多有补充和纠正,尤其在文字诂训、疏通词理方面贡献尤大,凡1180多条。全书语言精炼,引据浩博,识断甚高,反映了老一辈学者深厚的国学素养。本书写成于1959年,一直未得刊行,此为该书首次出版面世。
[07]《鬻子校理》钟肇鹏撰. 中华书局,2010-08-18. 本书是对《鬻子》一书作的较全面的整理,包括对重新编排过的《鬻子》正文作的校注和今译,对《鬻子》佚文的辑校,对唐代逢行珪《鬻子》旧注的点校,还有收集历代的著录、序跋、版本、考辨等作为附录。“前言”则对《鬻子》的作者、内容、思想价值等作了深入系统的介绍与阐发。
[08]《孔丛子校释》傅亚庶撰. 中华书局,2011-07-22. 《孔丛子》包括七卷二十三篇,宋元以后保存下来的刻本、抄本众多,本书以宋嘉祐八年刻宋咸《孔丛子注》为底本,参校宋刻以下三十余种明清以来重要的刻本、抄本。本书对《孔丛子》所做的校释,是集校集注性的。作者对各篇篇题、标点、文字、文义、字音等各个方面皆进行了校释,其中主要集中在文字校勘和注音上。对不同版本之文字不同者,多保留底本原貌,重要异文出校勘记;有所改动时则需底本原文明显讹误,不得不改。注音多是援引他人成说。释义主要是为确定不同版本的文字孰是孰非。作为附录,本书还收录了《孔丛子》主要版本序跋十五篇、校注诸家序跋七篇、关于《孔丛子》的各种书目录四十一种、诸家考证文章二十一篇,以求反映出历史上关于《孔丛子》研究的动态过程。
[09]《政论校注/昌言校注》[汉]崔寔、[汉]仲长统撰,孙启治校注. 中华书局,2012-06-06. 《政论》《昌言》是汉代的两部子学名著,作者分别为东汉的崔寔、仲长统。两书关注点集中于东汉之社会政治,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政论》又称《正论》或《本论》,其主要内容是提倡节俭,反对官吏贪污腐败,主张地方官应久任,倡导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等。该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很大,仲长统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昌言》的基本思想与《政论》相类,仲长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主张实行新的土地分配方案以限制兼并,重视农桑以充实国库蓄积,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等。两书均据严可均《全后汉文》整理,参以《后汉书》本传、《群书治要》、《意林》等,对文字做了严谨的校勘。两书附录文字或辑录佚文,或条述历代评议,很有资料价值。孙启治先生在《政论校注》凡例中称:“今人注解古书,大要出于二途,曰通俗,曰研究。通俗者以译文或串讲大意为主,注则简略,聊为应景。研究者则繁事考据征引,重字义、出典而鲜及文意之贯通。其通俗之作,读者但知其意而不识其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此类著作便于一般阅读,而不便研究。其研究之作,虽考辨详悉,然或注明出典而不释意,或诂字义而略其文句,读者每不能融会贯通也。此类著作便于研究,不便阅读。”基于此种考虑,作者试图在“通俗”与“研究”之间寻求折中之道。其所作校注内容丰富,训诂考证严谨,释文通达准确,诚能做到既便读者阅读,又资研究之用。
[10]《申鉴注校补》[汉]荀悦撰; [明]黄省曾注; 孙启治校补. 中华书局,2012-10-16. 《申鉴注校补》,东汉荀悦撰,明代黄省曾注,今人孙启治校补。《申鉴》凡五篇,曰《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政体》《时事》论制治大要及时所当行之务,《俗嫌》评禨祥谶纬之说,《杂言》上下皆泛论义理,颇似扬雄《法言》。此次整理,是在明人黄省曾注释的基础上,对《申鉴》进一步注解,以《四部丛刊》影印文始堂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龙谿精舍丛书》本为校本。校注简约精当,足资研读之用。
[11]《四民月令校注》 [汉]崔寔撰;石声汉校注. 中华书局,2013-06-07. 《四民月令》是继《氾胜之书》后,中国第二部重要的农学著作,著者为东汉崔寔。该书内容主要是分述一年十二月中的农事活动,同时兼及祭祀、冠婚、家礼、教育、处理社会关系、酿造、采药、织布等,对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该书《隋志》录为一卷,置于农家。由于早已亡佚,《四库全书》等大型丛书未见收录。北周杜台卿《玉烛宝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多有征引,具有辑佚、校勘价值。农学专家石声汉先生的《四民月令校注》,即以《玉烛宝典》引文为主要依据,主要校以《齐民要术》,并参校清严可均辑本、近人唐鸿学辑本,在此基础上予以注释。每篇有原文、旧注三种、校勘、新注组成;旧注分本注、杜台卿注、贾思勰注;校勘举异同,辨是非,订讹误;新注考释疑难事典、字词,补充相关史料,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书末五篇附录,有序跋、评论及佚文,可资参考。
[12]《中说校注》张沛撰. 中华书局,2013-08-16. 《中说》主要记录了隋代大儒王通的思想言论,由王通门人记录,王通弟王凝整理成书,少子王福畤编为十卷。王通又称文中子,字仲淹,生于隋开皇四年,卒于大业十三年。王通以继承周孔道统为职志,生前就有“王孔子”美誉,其学被后世誉为“河汾道统”。今见署名王通的著作仅存《中说》和《元经》,其中《元经》系伪作,因此《中说》是我们研究王通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主要文献。北宋阮逸、龚鼎臣曾分别为《中说》作注,龚注亡佚而阮注流传至今,现在所能见到的多个版本都以夹注形式保存了阮注。此次整理,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双鉴楼藏宋刻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刊本和重刻明世德堂《六子》本为主要校本,阮注文字全部收入,并以正文夹注的形式排出。阮注着力点主要在注释人物和史料钩沉两方面,很有价值,但其注过于简单,且有些地方失于考证,与史实不合。本书校注,置于每段之后,在校勘文字的基础上对《中说》原文做训诂、考证、注释等工作;凡与阮注看法不合者,给出己见;凡系明显化用《论语》表述者,给出《论语》文句。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外围资料,作者择要辑录了历代评论资料作为附录。
[13]《慎子集校集注》许富宏撰. 中华书局,2013-10-14. 慎到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先于韩非子。其思想以法家为主,并杂糅道、名、儒三家。他关于“势”的论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慎子》保存下来的篇章,主要有五篇与七篇两种说法,今所用底本为七篇,曰《威德》、《因循》、《民杂》、《知忠》、《德立》、《君人》、《君臣》,较五篇本多出《知忠》、《君臣》二篇。历史上对《慎子》做注做校者甚夥,许富宏先生在对历代资料全面钩沉爬梳的基础上,写成《慎子集校集注》。该书主体部分由《慎子》原文、集注和集校三部分组成。《慎子》原文以清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参考采用《群书治要》本、《说郛》本、《百子全书》本等十余种重要的校本及注本。《慎子》七篇之后分别是《慎子逸文》、《慎子逸文存疑》、《历代官私书志著录》、《历代序跋》、《慎子书目》、《慎子生平资料》、《慎子书与慎子之学》、《历代辨伪》、《历代评语》,全面呈现了历史上《慎子》研究之盛况,对广大读者而言,具有极高的资料参考价值。
[14]《意林校释(上下册)》王天海,王韧撰. 中华书局,2014-03-21. 梁庾仲容杂取周秦以来子学典籍107种,撮举要语,成《子钞》一书,启子书辑佚之风。唐代马总在庾书基础上踵事增华,所纂《意林》,辑文达111种之多,具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此次推出的《意林校释》,是对《意林》的全面系统整理。正文各篇分题解、原文、校释。题解旨在考证作者、版本、流传、存佚之大略,力求言简意赅地传达文献的基本信息。校释重在校勘文字,比较版本异同,间或施以是非判断,并对相关事典、名物、制度等进行注解。除六卷正文外,书末附录有《意林逸文》、《意林附编》、传记资料及一些重要序跋、考证、著录等,很有参考价值。
[15]《鹖冠子校注》黄怀信撰. 中华书局,2014-04-01. 《鹖冠子》为先秦道家典籍,今存《博选》、《著希》、《夜行》、《天则》等凡19篇,内容涉及选才、星象、为政、备战等不同领域,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有重要价值。由于《鹖冠子》行文古奥、内容驳杂,因此罕有学者对其做深度整理。曲阜师范大学黄怀信先生不畏难度,重点吸收陆佃、吴世拱、张纯一、张金城等各家校注成果,对全书做了系统整理,撰成《鹖冠子校注》一书。全书之后有针对性地附有十余篇重要序跋,可资参考。
[16]《中论解诂》[魏(三国)]徐干撰;孙启治解诂. 中华书局,2014-04-23. 《中论》为魏徐干撰,现存上下两卷,凡二十篇。每篇论一事,涉及治学、爵禄、亡国、务本、历法、考伪、交游、艺纪等多个方面,概而言之大要有二,即修身处世与治国为政。书中多引孔孟儒家言论以说理论事,多用秦汉事典讥评时政以求兴利除弊,内容丰富,言简意深,非常难读。孙启治先生综合历代注释成果,训诂文字,疏通句义,考论事典,写成《中论解诂》一书,可资研读使用。书末有四篇附录,要举序跋、评论、传记资料及《中论各篇内容提要》,具有参考价值。
[17]《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撰;梁运华点校. 中华书局,2014-06-20. 《晏子春秋校注》是张纯一先生的力作。该书以元刻本为主,甄录旧注,对孙星衍、卢文弨、王念孙、洪颐煊、俞樾、苏舆等人的校正成果择要吸收,于《晏子》书中凡一字可疑者,必反复审校。该书之校注,既有文字的疏通,又有思想的阐述,可谓《晏子》校注本中的上乘佳作。该书曾被世界书局收入《诸子集成》,中华书局多次校订重印。现依《新编诸子集成》体例进行标点校勘,并于书后附《史记•管晏列传》、银雀山竹简《晏子》原文,以饗读者。
[18]《太玄校释》. [汉]扬雄撰,郑万耕校释. 中华书局,2015-03-11. 《太玄》是西汉扬雄模拟《周易》所作,既是占筮之书,亦以当时自然科学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图式。本书在吸取范望、司马光、叶子奇等前人注释的基础上,作以校释,对扬雄所用的方言奇字作了疏释,对《太玄》所包括的天文学知识作了说明,力求使《太玄》成为一部可懂的书。
[19]《庄子补正(上下册)》刘文典撰;赵锋,诸伟奇点校. 中华书局,2015-03-28. 《庄子补正》十卷,刘文典(1890—1958)撰,赵锋、诸伟奇整理。是书收《庄子》全部原文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及陆德明音义,并广泛征引王念孙、王引之、卢文弨、俞樾、郭庆藩、章太炎、刘师培、马叙伦等人的校勘成果,刘氏补正置于各篇相关内容之下。陈寅恪先生曾为该书作序,并评价曰:“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其著书之例,虽能确证其有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详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
[20]《李卫公问对校注》吴如嵩,王显臣校注. 中华书局,2016.08.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古代“武经七书”中的一种。它是一部以传统的问答体写成的兵书,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之间关于作战方略的问、答。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该书反映的兵家指导思想是:必须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通过其中的记载,我们对兵家文献中常见到的攻防原则、奇正相变之术、阵法训练等,均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日本静嘉堂藏南宋浙刻本《武经七书》本,校本主要有明嘉靖癸丑年翁氏刊本、明万历辛巳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明天启辛酉年刊行的王阳明批注本等。书末附有多篇传记、评述资料。
[21]《新序校释(上中下册)》[西汉]刘向撰;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 中华书局,2017-08. 《新序》十卷,是一部先秦至汉初的故事集,为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故事主要采自《左传》《晏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韩诗外传》《吕氏春秋》《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史记》等百家传记,从其取舍上,体现了刘向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许多章节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已具备了小说的元素。石光瑛先生的《新序校释》依据宋本,广泛校勘各种善本,多方面采用并订正前人有关校订成果,并一一与原出处的材料和类书、杂记相校。其中对书中涉及的人物、历史、典章制度、地理名物等都旁征博引,详为考释,最能体现其学术功力。"
[22]《长短经》[唐]赵蕤撰; 梁运华校注. 中华书局,2017-11. 《长短经》又称《反经》,唐代赵蕤撰,今存9卷64篇。该书汇聚诸子百家学说,撮叙历代更迭史实,论述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涉及知人、论士、政体、君德、臣行、图霸、兵谋等,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参考价值。此次整理,所据底本为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刊本,以《读画斋丛书》本为校本,以《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全书全式标点,有校有注,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23]《司马法集释》王震撰. 中华书局,2018-01-01. 《司马法》主要记载了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战原则和方法,是现代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可靠文献,《史记》对此书即有记录,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可惜,在流传过程中,此书多有亡佚,及至宋代元丰年间编纂《武经七书》,将《司马法》收入其中时,已经仅存五篇,曰《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本书整理者综合历代研究成果,将诸家阐释加以爬梳整理,并汇校各个版本,写成《司马法集释》,且于书末附录逸文及相关序跋,以飨读者。
[24]《曾子辑校》王永辉,高尚举辑校. 中华书局,2018-02-06. 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人称宗圣。《曾子辑校》是对曾子言行事迹相关材料的辑录、点校和注释。全书分《曾子十篇》、《曾子全书》、《曾子补遗》和附录四部分。其中,《曾子十篇》为汉代戴德所辑,收录于《大戴礼记》;《曾子全书》为南宋汪晫辑录,收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收文两篇,外篇收文十篇,共收文十二篇;《曾子补遗》则为整理者新辑,材料来源主要是历代经、史、子相关文献;附录部分主要收录相关序跋、考证等,共分六篇。
[25]《山海经笺疏》[清]郝懿行撰;栾保群点校. 中华书局,2019-10-25. 《山海经》共计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自东晋郭璞《山海经注》之后,出现了多种注本,其中以清代学者郝懿行(1757—1825)撰写的《山海经笺疏》成就最大。《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附《图赞》一卷、《订讹》一卷。该书在郭注基础上,以笺补注,以疏证经,广采前人注释及各种史料文献,对许多疑难问题做了考释,阮元评其“精而不凿,博而不滥”。此次整理,以《郝氏遗书》本为底本,以还读楼本等为校本。
[26]《山海经广注》[清]吴任臣撰;栾保群点校. 中华书局,2020-06-17. 《山海经广注》共计18卷,由清初学者吴任臣所撰。吴任臣在郭璞《山海经注》基础上,扩而充之,故名“广注”。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郭璞注释的模式,注重对动植物名称的考证;二是注重对地名沿革情况的考证;三是较多关注西域地理形胜,保存了较多珍贵的海外史料;四是配有144幅图片,图片线条清晰,运笔严谨,很好地体现了文字内容,对读者理解经文很有助益。此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一年金阊书业堂本为底本,以康熙六年刻本为校本,以《四库》本、南宋淳熙本《山海经》、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为参校本,并将原经文夹注的形式改为了段后注,原集中分为五类五卷排在文前的144幅图片,分散调到了相应经文之后,从而方便阅读。
[27]《西京杂记校注》[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 中华书局,2020-11-02. 《西京杂记》共有六卷,一般认为是东晋葛洪所撰。就内容来说,该书是一部杂抄西汉故实和逸闻轶事之书,所记上及帝王将相,下及士农工商,涉及典制礼仪、天文地理、草木虫鱼、奇珍异宝、民俗风情、诗赋词曲、文论书函、秘闻趣事等,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此次校注,以明孔天胤刻本为底本,重点疏通疑难字词、阐述名物掌故、解释职官制度等,为读者研读破除障碍。
[28]《孔子家语校注》高尚举校注. 中华书局,2021-09-07. 孔子家语》,现存十卷四十四篇,是一部详细记录孔子与其弟子之间问答行事的典籍,保留了大量《论语》未曾收录的文献,具有极大的史料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孔子研究第一书”(杨朝明语)。此次推出的《孔子家语校注》,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同文书局本、玉海堂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百子全书》本为校本,除了将王肃注全部吸收外,还对一些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疑难字词等予以简要注释。书末附有几篇重要的序跋,供读者参考。
[29]《吴子集释》陈曦集释. 中华书局,2021-10-12. 《吴子》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兵学典籍,收录于《武经七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卫国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共有六篇,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此次推出的《吴子集释》,在校勘方面,以《续古逸丛书》所收涵芬楼影印宋刊《武经七书》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宋元以来施子美、刘寅、朱墉等十六个版本;在注释方面,参考了大量古今研究成果,征引的文献多达十余种,为研读此书提供了丰富材料。书末有三篇附录,分别为《史记·吴起列传》《吴子评述资料》《吴子师承问题考辨》,对了解吴子其人其书均有帮助。
三、图书信息 书名:新编诸子集成续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版式:繁体竖排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长按·识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