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身气功 · 五禽戏24
发表时间:2020-04-21 01:53 五禽戏音乐(口令版+纯音乐版) 虞定海,1951年出生,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兼任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高校体育科研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康任侠,女,1977年出生,硕士,讲师,“武英级”运动员,武术六段,武术(套路)、健身气功国家级裁判,“山西省三八红旗手”获得者。 崔永胜,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科研宣传部主任。 目录 一、“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源流 二、“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特点 三、“健身气功·五禽戏”习练要领 四、动作名称 五、参考书目 一、“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源流 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类似记载。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其依据。《庄子》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其中,“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习练气功的生动而形象的描绘。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导引图》中也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鹞背”“熊经”,有的图虽然注文残缺,但仍可看出模仿猴、猫、犬、鹤、燕以及虎豹扑食等形状。 对华佗编创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南北朝时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对个别文字略作修饰,全段并没有太大出入。这些史书证明了华佗编创五禽戏确有其事,遗憾的是仅有以上文字,未及其他,动作更无从引证。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因此,可以认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但是习练起来动作难度较大。此后,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禽戏发展至今,已形成不少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有些甚至冠以华佗之名。总的来看,他们都是根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为目的。其中,有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意在健身强体的,为外功型,即通常所说的五禽戏;有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为内功型,如五禽气功图;有以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疗疾病,甚至被用于散手技击、自卫御敌的,如五禽拳、五禽散手等;还有以柔劲为主,讲究动作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形式出现的,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图说等。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简便易学,数量沿用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为10个动作,每戏2动,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习练者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的规律;动作素材来源于传统,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动作设计考虑与形体美学、现代人体运动学有机结合,体现时代特征和科学健身理念;功法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五禽的秉性特点,配合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既有整体的健身作用,又有每一戏的特定功效;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二、“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特点 (一)左右对称,安全易学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整套功法虽然动作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姿或静态,都有细化、精化的余地。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的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待动作熟练后,还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以及虎的神韵要求,内外合一地进行锻炼。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引伸肢体,动诸关节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总的来看,新功法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例如,在设计“鹿抵”“鹿奔”“熊晃”“猿提”“鸟伸”等动作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试验点教学效果检测对比数据也证实了这些动作的独特作用,有关指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 (三)外导内引,形松意充 古人将“导引”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虽然“形”显示于外,但为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例如“熊运”,外形动作为两手在腹前划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之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提吸落呼的规律去做,以达到“心息相依”的要求。 习练过程在保持功法要求的正确姿势前提下,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不僵硬,不拿劲,不软塌。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从而增强体质。 (四)动静结合,练养相兼 “健身气功·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势、收势以及每一戏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习练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调整气息、宁心安神,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具体来说,肢体运动时,形显示于外,但意识、神韵贯注于动作中,排除杂念,思想达到相对的“入静”状态;进行静功站桩时,虽然形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必须体会到体内的气息运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转换。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起到练养相兼的互补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练功效果。 三、“健身气功·五禽戏”习练要领 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必须把握好“形、神、意、气”四个环节。 (一)形 形,即练功时的姿势。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开始练功时,头身正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使身体各部位放松、舒适,不仅肌肉放松,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呼吸要调匀,逐步进入练功状态。开始习练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造型,动作到位,合乎规范,努力做到“演虎像虎”“学熊似熊”。特别是对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急、虚实要分辨清楚,不僵不滞,柔和灵活,以达到“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的功效。 (二)神 神,即神态、神韵。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习练健身气功应当做到“惟神是守”。只有“神”守于“中”,而后才能“形”全于“外”。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健身气功•五禽戏”与其他健身气功功法不同之处。只有掌握“五禽”的神态,进入玩耍、游戏的意境,神韵方能显现出来,动作形象才可能逼真。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沉稳;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轻松活泼;鸟戏要仿效鹤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 (三)意 意,即意念、意境。《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的“心”指的是大脑,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都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因此,在习练中,要尽可能排除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绪和思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内环境。开始练功时,可以通过微想腹部下丹田处,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做到心静神凝。习练每戏时,逐步进入“五禽”的意境,模仿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伸展肢体,抓捕食物;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行;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抻筋拔骨,展翅飞翔。意随形动,气随意行,达到意、气、形合一,以此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四)气 气,即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也称调息。就是习练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与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法。对于初学者,应先学会动作,明确其含义,使姿势达到舒适准确。待身体放松、情绪安宁后,逐渐注意调整呼吸。古人说:“使气则竭,屏气则伤”,应引以为戒。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时,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有以下规律: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发呼。其主要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可根据姿势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但是,不管选用何种呼吸形式,都要求松静自然,不能憋气。同时,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太过、太大,以不疾不徐为宜,逐步达到缓慢、细匀、深长的程度,以利身体健康。 另外,在习练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由浅入深 “健身气功•五禽戏”包括起势、收功,共12个动作。虽然动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会,但要练得纯熟,动作细化、精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因此,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跟随他人一起边模仿边练习,尽快融入集体习练中,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即可。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习练,使动作符合规范,并达到熟练的程度。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要动作还没真正搞清,就想追求内在的体验,这是不可能的,甚至会出现不良后果。练功必须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基础打好,防止出现偏差。 (2)因人而异 习练时,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数、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切忌急于求成,贪多求快。 四、动作名称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安排是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其中每一“戏”有两个动作,整套功法共10个动作,分别。 预备式:起势调息 虎戏:虎举、虎扑 鹿戏:鹿抵、鹿奔 熊戏:熊运、熊晃 猿戏:猿提、猿摘 鸟戏:鸟伸、鸟飞 收势:引气归元 五、参考书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长按·识别·关注 |